請利用意見回應功能提出問題,或用 flourho@yahoo.com.tw 信箱與我聯絡。

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

麻芛

麻芛文化館

從日治時代開始,台中縣南屯鄉的麻園頭溪以黃麻園著名,是台中市農地面積最大也是麻芛種植量最多的地區,並且傳承著傳統麻芛湯的吃法,號稱麻芛的新故鄉。近年在南屯土生土長的文史工作者林恵敏的推廣之下,喚醒了在地老一輩的共同歷史記憶,更凝聚了年輕一代探研尋找在地文化特色與創新生活文化的興趣,因此財團法人萬和文教基金會於2004年設立台中市第一座民間地方文化館『麻芛文化館』,成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的全島第32座地方文化館。

麻芛文化館的館舍定位為社區歷史暨常民文化館,展示內容主要有五大區域:南屯區的歷史軌跡、珍品典藏、黃麻輝煌史、麻芛文化在南屯、創意藝廊。主要的目標是希望統合南屯當地藝術、文化、歷史、觀光,結合地方的資源,發揚地方文化,讓下一代能夠懷古思源,不忘本,是一處極富教育文化意義的文化館。

麻芛

麻芛到底是什麼東西呢?或許還有很多人不曉得。麻芛就是麻的嫩葉和嫩芽。圖經曰:「黃麻,嫩葉可食,甚甘滑,利大腸」。可見老祖先們早已懂得吃麻葉。黃麻最主要的經濟價值在於剝皮製成麻繩,早期農村社會還沒有尼龍繩、塑膠繩,生活中用到繩子不是麻繩就草繩,可見黃麻在農村社會扮演的角色有多舉足輕重。

黃麻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,為熱帶及亞熱帶特用農作物,軔皮部含有豐富的纖維。黃麻一般用途在於紡織織布,也曾大量製成麻袋、麻衣。黃麻有圓果種和長果種,台灣本省栽培的均為圓果種。目前南屯地區所栽種的麻是經過改良的甜麻,與黃麻不同品系。

麻芛烹煮時採其嫩葉及嫩芽,需先臨水搓揉,將苦水洗出來。煮出來的麻芛是否會苦澀到無法入口,就要看這個搓洗的工夫了!下鍋時,加入地瓜、小魚干更添風味。煮麻芛時要一邊將漂浮出來的泡沫撈掉,煮出來的麻芛才會好吃。食用麻芛冷熱皆宜,炎炎夏日,來一碗冷麻芛,清涼退火,暑熱全消。吃麻芛時佐以醃製嫩薑和鹹瓜仔可以說是絕配。

麻芛是一道營養價值極高小吃,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1、維他命B2、鉀、鈣、磷、鐵和葉紅素,其中以葉紅素最受矚目,據傳對於抗癌有很好的效用。麻芛的葉紅素是紅蘿蔔的一.五倍,菠菜的三倍。維他命B1是芹菜的三.五倍、菠菜的六倍。維他命B2是菠菜的二十一倍。 ﹝文 / 楊順發﹞

吃麻芛

從前母親在家裡經常煮麻芛來吃,而我從來不碰這種綠色糊狀的草食,台中地區以外的人也都不知道有這種在地小吃。為了寫「麻芛」這篇網誌,我向老母親撒嬌,問她為何許久都沒有煮麻芛?母親以為我想吃,交代鄰居秀鳳如有看到人家在賣原料就買回家。

和母親閒聊小時候還沒有抽水馬桶及衛生紙的年代,廁所裡面都會放著一根根乾的黃麻梗,上完廁所就折斷一截麻梗挖屁股,母親笑我還記得那麼清楚。仔細回想起來,我們這一代出生的人,有幸經歷了最原始的生活環境,直到最現代化的電腦世界,受到良好的教育與時俱增沒有脫節,比起老一輩的人沒有機會受教育,晚一輩的人沒有親身體驗,我們算是承先啟後的重要階段。

DSC_0661

母親一大早買回來的麻芛。

DSC_0663

麻芛需要用手工挑選嫩葉用水搓揉去除苦味,製作過程我去上班沒有看到。

DSC_0667

中午回家看到桌上已經擺著做好的麻芛,加上魚干及地瓜,這就是只有台中人懂得的傳統地方小吃。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