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利用意見回應功能提出問題,或用 flourho@yahoo.com.tw 信箱與我聯絡。

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

輕便車

輕便車又稱台車或是人力車,通常是用一片木板,以人力來推動小型鐵軌上的四輪木板車。木板四周各插一根竹竿,前二根給乘客支撐用,車伕則握住後二根。除了用人力推動外,也有利用風力或拿長竹竿當成是陸上行舟。為早年台灣山林、礦場、糖廠普遍使用的交通運輸工具。

人的體力畢竟有限,而台車票價是依據台灣省交通處所訂輕便軌道運費計算標準:以每台車乘坐四人,每公里若干換算出來的,因此每一台車都可以乘坐四個人,不足四人以四人收費。

試想一部台車上坐著四個大人,由車伕在上坡的軌道上,一步步的往上推著走,其速度之緩慢可想而知。他們的辛勞也是可想而知,所以在客人很多時或是體力逐漸不支時,車伕的家人都會來幫忙推。如果四人都是大胖子或是有帶孩子的,都是不受歡迎的;而出手大方的外國觀光客則是最受歡迎的。因此為了選擇客人,他們經常會發生誤會和爭執。

根據許乃懿先生所提供的小故事中,輕便車在單軌行車時,會出現一些有趣的現象。例如:交會車時,下坡的車子須讓給上坡的車子先行,因為上坡需要較大的力氣,如果中途停下來就很難再使力,所以下坡的車子常常要緊急煞車,將車子搬離鐵軌,等上坡的車子通過後才能行駛。

而且輕便車的車票價位也不一樣,分成三種:買頭等艙的乘客,萬一遇到下坡時要讓行時,可以坐在位子上;如果是一般價位的車票,則須離開位子,到路旁去等待;至於買到第三種最便宜的價錢,不好意思,麻煩請你一起幫忙搬吧!﹝摘自時光火車﹞

輕便車

輕便車-1

人類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,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會產生不同的交通工具,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。拿台中地區早期而言,過去的員外是騎著馬到各處的佃農處收租,農民則拉著牛車載貨,一般人花錢請轎夫抬轎或坐人力拉車。

日治末期到光復初期,台中還有許多輕便車的行駛路線協助旅人到比較偏遠的地區,在西屯路、大雅路、北屯路、三民路、台中路上都設有這樣的輕便車鐵軌,以人力推動簡單的交通工具,方便行人減輕走路的辛勞。後來慢慢的流行用三輪車及汽車載客,能夠走動的範圍不受限制,固定路線的輕便車運輸系統就很快的被淘汰而消失無蹤。

只是風水輪流轉,當道路上過多的的汽機車行駛造成交通問題之後,政府又要推動大眾運輸捷運系統,廣設候車站讓公共汽車行駛固定的路線讓行人代步,這種交通輪迴方式也很好玩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